倒卖文物罪是指在中国境内非法购买、出售、运输、邮寄、寄递、接收、托运文物的行为,侵犯了文物保护法规定的法律责任。根据中国的法律,倒卖文物罪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,严重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。
法律的出处
中国的法律对文物保护与管理作出了详细规定,主要法律文件包括: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:该法律于1982年颁布,多次修订。它规定了文物的概念、文物保护的原则和和公民的责任。
2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:倒卖文物罪作为一种犯罪行为,在刑法中有明确规定。刑法对文物犯罪行为分为两个层次,分别为“故意破坏文物”的罪行和“非法买卖、运输、寄递禁止出口的文物或者未经许可,买卖、运输、寄递珍贵文物”的罪行。
详细规定
根据以上的法律文件,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关于倒卖文物罪的详细规定:
1. 文物的定义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,文物指有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、价值的物品,包括书画、器物、雕塑、竹木牙角、古钱币、古陶瓷、古代印章、古代书籍、古代文件、古代地图等。
2. 文物保护的原则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,文物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:
(1)保护优先原则:保护文物优先于一切,任何人和单位都有文物保护的义务。
(2)全民保护原则:全社会都有参与保护文物的责任,公民有义务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文物。
(3)严禁私自买卖、运输文物原则:禁止个人和组织未经许可,私自买卖、运输文物。
3. 倒卖文物罪的构成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的规定,倒卖文物罪的构成要件包括:
(1)非法买卖、运输文物:倒卖文物罪指的是以非法的方式购买、出售、运输文物。非法指的是没有获取必要的行政许可或没有依法办理相关手续。
(2)违反规定:倒卖的文物必须符合规定的禁止出口的文物或不能未经许可买卖、运输、寄递的珍贵文物,才能构成倒卖文物罪。
(3)主观故意:犯罪嫌疑人必须具有明知或应当知道自己所买卖、运输的物品是文物,并且明知或应当知道其行为构成犯罪的故意。
结语
倒卖文物罪的定义和法律规定,旨在保护的文化遗产,维护社会稳定和谐。作为公民,我们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文化瑰宝。